(海思市場部提供)
中國制造的升級版即中國制造2025正在熱烈討論中,但往往停留在務虛的層面上。某些人則出于對本企業市場追求或為獲取政策支持而喧囂于機器人制造這類狹窄領域。我們應在討論宏觀的發展戰略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一些新興行業,如物聯網行業等。這些新興行業國內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展。易于實現產業升級,搶占市場的制高點。而機器人制造行業固然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畢竟國內裝備制造商落后發達國家太多,核心技術基本上掌握在他人之手,行業低端的無序競爭只能再現光伏產業的悲哀,造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
中國已是物聯網行業發展最快速的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在局部領域獲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國物聯網在2015年有望實現規模超7000億元的目標。
我國已建立了基本齊全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部分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已經形成涵蓋感知制造、網絡制造、軟件與信息處理、網絡與應用服務等門類相對齊全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4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布局,呈現出高端要素集聚發展的態勢。從產業規模來看,我國物聯網近幾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3年,我國整體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36.9%。其中,傳感器產業突破1200億元,RFID產業突破300億元。預計到2015年,我國物聯網產業整體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信息處理和應用服務逐步成為發展重點。
物聯網制造業中,我國感知制造獲得局部突破,與國外差距在逐步縮小。我國光纖傳感器在高溫傳感器和光纖光柵傳感器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在部分行業實現了批量應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RFID領域,我國中高頻RFID技術產品在安全防護、可靠性、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業鏈業已成熟,在國內市場占據90%的份額。
我國已初步形成分別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4大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的空間格局,其中環渤海區域以北京為核心,成為物聯網產業研發、設計、運營和公共服務平臺的龍頭區域;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雙核發展為帶動,產業規模在國內是最大的,整體發展比較均衡;珠三角區域以深圳為核心,成長為物聯網產品制造、軟件研發和系統集成的重要基地;中西部地區以重慶和武漢為代表,在軟件、信息服務、傳感器等領域發展迅猛,成為第四大產業基地。
我國出現設備制造業與物聯網、互聯網融合,創新產品和服務新模式的現象。家電行業借力物聯網技術,已經率先開展拓展價值空間并改善產品服務的模式探索。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涉足智能家居領域和家居設備,還將催生融合物聯網元素的多種智能產品,如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設備、醫療健康設備、智能玩具等。
物聯網在各領域的突破,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協力促進。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4年物聯網白皮書指出,物聯網正在進入深化應用的新階段,它與傳統產業、其它信息技術不斷融合滲透,催生出新興業態和新的應用,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社會民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物聯網的發展目標,萬物互聯已深入人心,并啟發著人們技術創新、應用創新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當然,作為物聯網行業的重要技術基礎,各類現場總線技術核心仍就依賴國外。如FF、Profibus、LonWorks、CANBus、KNX/EIB、ZigBee等,但這并不影響中國物聯網行業向縱深發展。物聯網在推動各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社會服務、改善服務民生、推動增效節能等方面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政策環境日趨完善的情況下,國內物聯網應用發展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物聯網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民生的各個領域,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創新中發揮關鍵作用。物聯網憑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集成和綜合應用,在推動轉型升級、提升社會服務、改善服務民生、推動增效節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部分領域帶來真正的“智慧”應用。
智慧城市的建設為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和應用載體,物聯網為實現安全高效、和諧有序、綠色低碳、舒適便捷的智慧城市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遍布城市各處的物聯網感知終端構成城市的神經末梢,對城市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我國目前有超過300個城市啟動了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資金、人力、社會各類資源向智慧城市領域有效聚集。
我們相信,以中國目前建設物聯網的思路與方法,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物聯網產業化發展將成為中國制造2025版標志性行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