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不期而至,不斷涌現的形形色色的智能硬件產品正上演著令人意亂情迷的生死起伏。作為新一波技術浪潮的智能時代,始于2013年的智能硬件投資熱潮,正在面臨一個令人尷尬的跌宕起伏:不斷地進入,不斷地死亡。
物聯網時代,智能硬件實事上是以遠程通信與智能控制為重要標志,而今,因如阿里、奇虎360、騰訊等這些毫無硬件開發實力的互聯網巨頭的介入,智能硬件成為了無線接入、云平臺、智能穿戴等這些在自控行業從業者看來并不可靠、不穩定的技術路線的產品代名詞。撇開技術路線是否誤入歧途不談,智能硬件行業比互聯網行業檻要高很多,有工業設計、電路設計、生產工藝、結構設計、軟件設計,還有市場營銷,尤其困難的是供應鏈管理,即使大公司也栽過跟頭。智能硬件死亡的一個原因是供應鏈把握不足。
這些互聯網概念的智能硬件過于追求功能上的智能和酷炫,而忽略了產品的本質屬性,功能與市場需求脫節,才是導致此類智能硬件大量死亡的真兇。智能硬件是一種兼具軟件、硬件和網絡化三種屬性的產品,通過智能化,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用戶的效率,解決用戶需求的痛點,另一方面可以積累海量大數據,展開后續各類增值服務,因此誕生以來一直受到市場熱捧。互聯網巨頭們只注重所謂后續增值的表象,而因無硬件開發的經驗,對產品本質屬性不甚了了,走彎路在所難免。
此類所謂的智能硬件市場火爆的表象下難掩不斷發生的死亡案例。很多曾在眾籌網站上紅極一時的產品,如今已鮮有人問津。極端案例有,老羅的錘子手機預熱做得相當成功,產品卻未能如約上市;360的安全防丟衛士預約用戶超過十萬,最終卻暫停上市并公開致歉。
海思專家團隊一致認為,三年內,80%的早期智能硬件企業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這并不是說智能硬件沒有前景,智能硬件浪潮剛剛開始,以LonWorks、KNX、BACnet等現場總線技術為例,盡管發展了很多年,基于此類技術的智能硬件產品在工業、建筑、交通、智能家居等行業現在依然是巔峰時期,并且正發展壯大。原因在于,智能硬件的目標是建立起物物相聯的可靠、穩定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這一進程顯然剛剛開始,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挖掘。
而反觀那些所謂互聯網智能硬件企業死亡案例中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是,有的產品接到大批用戶的預約最終卻未能做出來,像老羅錘子手機和土曼智能手表等等。更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一些硬件產品有的已經做出了原型,卻無法量產,有的量產了,良品率卻不到50%。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互聯網企業對硬件生產的整個流程工藝技術及管理并不熟悉,紙上產品或實驗室產品與規模化生產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智能硬件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從早期的設計到零部件的選擇,到工業設計,從手板、開模、線路板到測試、包裝到手冊,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能導致產品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半年的延誤時間,這就錯失了市場機會。
也有觀點認為,智能硬件采購的零配件并不是獨有部件,并不需要專門定制研發生產,從這種角度來說,供應鏈采購的問題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市場,智能硬件產品表達的跟用戶需求契合度不夠。
智能硬件有很多千其百怪的設計,剛開始由于產品帶來的新鮮感,確實造成了需求大爆發現象。不排除會有一些將需求跟智能結合得很好的產品,但是很多產品在市場定位上過于邊緣,解決的用戶需求并不是那么剛性的需求。例如幻響智能空氣盒子,可以測試PM2.5及溫濕度,帶APP可以在地圖上標注空氣質量,創業團隊花費八個月才做出來,因為不是剛需,現在一個月只能賣小幾千套,比預期差很遠,前期投入還沒有收回來,更談不上大數據了。
經過死亡案例的磨練,智能硬件創業也在發生改變。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都出現了一些細分領域的好產品,很多智能硬件的研發由感性變得理性,開始想怎么能夠做出細分領域的優秀產品。 智能硬件開始更多的具備生活場景化的因素,效果非常不錯,這帶來的啟發是,當智能硬件跟大眾消費品類、生活場景深度結合的時候,前景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