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產品生態鏈的發展與海思的未來息息相關。作為智能化產業的生存基石,形形色色的傳感器一直是國內自動化行業的短板。尤其是高靈敏度、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傳感器市場基本上被國外產品所壟斷。在智能化時代來臨的初始階段,國內傳感器行業如何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是擺在國家、行業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傳感器作為LonWorks技術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海思也將全力投入與發展。
我國現有傳感器企業大約1600多家,大多數是小微企業;產值過億的企業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3%,不足200家;品種豐富的的專業廠家更是不足3%。長期以來,行業整體技術分散、規模偏小、呼聲偏弱、認知不夠;產業分散、管理分散、政策支持分散,缺乏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缺乏合理資源配置和強大政策扶持,標準體系不完備等因素,是制約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成因。
針對當前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為推動行業向傳感器制造業強國發展,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提出打造國際化“雙生態”產業鏈,推進傳感器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戰略構想:在國內適合地區,打造自然環境良好、產業環境優越的“雙生態”產業鏈,即國際化的傳感器產業園—中國“傳感谷”。其預期目標是,實現年銷售額2000億元以上,并以年度大于20%速度增長。
近年來,海思研究人員追蹤行業技術與市場的演化,感受到傳感器行業應用與發展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動向:
其一,技術創新。面對國外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挑戰,我國在物聯網自主技術標準和共性基礎能力上將取得突破,在物聯網通用架構、數據與語義、標識和安全等基礎技術方面取得進展,在國產傳感器產業化生產方面獲得提升。傳感器與控制器融合、產品制造與內容服務融合的融合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其二,產品應用。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智能產品種類將繼續增多,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交互連接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有望將現有的星形結構擴展到網絡結構,將物聯網提升到新高度。企業與市場的利好決定了車聯網、智能家居產品及解決方案將大規模上市。
其三,企業發展。大企業的物聯網平臺都已基本成型,小企業加入大企業的生態圈,借力大平臺態勢出現。同時,2015年,將有更多的企業和團隊通過眾籌模式參與到產品的研制生產當中,眾籌模式有效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眾籌平臺將推出更多物聯網潮品。
其四,政策扶持。政策出臺向行業應用偏重,物聯網的推進內容將會逐漸向具體領域深入,各種行動計劃將成為重點。而在細分行業政策中以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形式落實物聯網應用,將成為物聯網政策出臺的主要方式。同時,政策內容中加大力度補齊軟硬件自主知識產權短板的態勢也將更加明顯。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我國物聯傳感器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預計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其中,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