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市場部供稿)
國內宏觀經濟的下滑并沒有阻礙智能家居行業的迅猛發展。作為海思的重要市場之一,智能家居行業的無序競爭與巨大的市場潛力,給海思的市場開發也帶來了矛盾的信號。為撥亂反正,給海思的市場未來以清晰、明確的指向,本文從作者自身的視野詮釋智能家居行業的現狀、困境,以及未來脫困的途徑。
隨著近兩年五花八門的智能家居平臺逐步走向開放,家居生活環境的智能化互聯互通也在逐漸實現,不論是蘋果的HomeKit,或是谷歌的Nest,或是各大傳統家居制造商,都在相繼投入巨資,加緊步伐爭奪這一巨大的市場。在家電智能化、安防報警、能源設備、智能溫控器、家居照明、家庭影院,乃至物聯網協議等領域的競爭都十分激烈。
萬物互聯時代,智能家居已成為核心應用之一,而智能家居產業涌現出的一系列新產品、新方案、新技術更是令人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市場前景雖好,在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中,其表現似乎并不盡如人意。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智能家居如今已進入到所謂的爆發期,引得各類資本紛紛涉足。在這個眼見的巨大市場潛力面前,傳統的房地產、家居家裝行業、眾多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創新型企業以及電信運營商參與其中。
國內家電巨頭如海爾、美的、格力等都在緊鑼密鼓地向智能化方向轉型。海爾于2014年發布了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將多種服務入口統一整合在一個平臺上,涵蓋產品設計、開發、制造、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為用戶提供全流程服務。海爾與聯絡互動宣布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開展智能家居業務。海爾與華為也在智能家居領域達成合作。與此同時,百度、京東、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數據、云服務等優勢尋求與智能設備公司合作,如“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BaiduInside”智能硬件合作計劃等。國際互聯網大鱷同樣對智能家居虎視眈眈,蘋果、三星和谷歌均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臺。
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早在幾年前便已在智能家居領域展開部署。中國電信于2010年就與海爾簽訂了“E-store項目”合作協議,在智能家居等方面展開合作。中國聯通牽手美的,發力3G智能空調。中國移動推出基于TD-SCDMA無線通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宜居通”,從安防預警、家電遠程控制、無線路由等方面全方位優化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
智能家居不止為家庭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方式,也拓寬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市場空間。智能家居系統可以便捷地打造真正的智慧社區概念,實現樣板房的智能化、差異化,準業主們可以體驗到新奇、好玩、高舒適度、高科技的新功能,吸引更多崇尚科技居家的潛在客戶關注。對于物業管理來說,成熟的智慧物業功能也將提升物業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例如家庭安防托管、家庭安全托管、家電維修保養托管、家庭管家、社區O2O等服務。
與廠商的熱情相比,消費者的態度顯然更為理性。雖然現在的智能家居產品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卻很少。目前的智能家居還都是零散的單品,未真正集成化。而要想實現集成的目標,需要在裝修設計階段就開始介入。
單個智能家居產品對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不大,一個能遠程控制的熱水器和到家打開就能使用的速熱熱水器沒啥區別,也不會對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響。消費者不愿意為智能家居買單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類產品的性價比較低,用戶的學習成本高。
功能華而不實、設計不接地氣、廠家閉門造車憑空想象等弊端讓智能家居產品離消費者的需求有很大距離。要想打破智能家居做不活的僵局,就得把產品做出亮點:建立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完成從單品到系統的模塊化智能。
智能手機的爆發讓WiFi網絡變得普及,有了這個基礎,智能家居的開發變得順理成章。
互聯網巨頭谷歌近日發布了一款名為OnHub的WiFi路由器,并開始接受預定。該款產品旨在簡化用戶的無線連接體驗,同時也將負責為未來智能家居設備提供中轉交換服務。該設備能自動選擇受干擾最小的頻段,并在使用過程中主動進行調整,以實現連接設備的傳輸速率達到最優化。設置和管理OnHub路由幾乎可以完全通過iOS和Android應用來完成,同時路由本身還能實時監測網絡流量以及狀態表現,甚至可以自行偵測潛在的問題等。
對于家電廠商來說有兩個顧慮:第一,在智能化后,用戶是否會買單?如果僅僅用手機App控制家電,用戶黏性會很快降低。第二個問題是,不同品牌的家電之間實現互通,一些企業互為競爭對手,要不要做,做到什么程度,這也是一些家電企業在早期糾結的一個問題。
由于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多樣性、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導致了各廠商的技術路線、通信協議和使用標準非常之多且差別很大。在沒有統一行業標準的情況下,不同領域、不同企業之間各自為戰、各成體系,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很難實現系統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聯互通,給消費者帶來極大困擾。實際上,智能家居在國際市場也沒有統一標準。
通常意義上講,技術標準就是智能家居設備之間的通信協議,這個本身是為了實現多個設備的“互聯”。但正是由于通信協議的多樣性和不兼容性導致了不同協議間設備“碎片化”加劇,彼此能夠獨立工作卻相互隔離,難以互聯互通。即使設備之間能夠靠WiFi模塊互聯互通,但是用戶使用習慣所沉淀的數據信息不能歸攏到一起加以分析,那么這樣的智能家居生活還是“碎片化”的。用戶可以與單個智能設備互動,但是與整體的家居環境互動不了,這就只能叫做智能家電而不能叫做智能家居。
傳統家電企業有家電技術優勢,硬件有硬件優勢,互聯網企業有云技術等優勢,互相分工合作,細分自己的發展方向將是未來智能家居市場的主流。智能家居應以前端用戶為目標客戶,如果面向終端客戶,必然走傳統的零售渠道,可能面臨代理商產品積壓問題。如果定位到家居的某個細分領域,并結合客戶需求做產品,就會有很大市場。相比于互聯網企業,傳統家電企業的智能家居市場入口優勢會更明顯。智能家居,智能只是一個技術,而它本質是家居,如何讓其普及,傳統家電企業顯然更有市場經驗。互聯網企業更多的只是提供了技術,然后趁勢搶占入口而已。因此大企業吸附一些小企業,集合成大平臺,共同完成智能硬件項目是大勢所趨。這不是一家公司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的。智能硬件行業需要軟件、硬件、服務和運營等多方面協調。
除了標準不統一,智能家居產品的價格“虛高”,也是阻礙其進一步推廣的原因。目前,各類智能家居產品價格不菲,往往一整套配置下來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而與價格相比,其產品性能卻十分雞肋。現在一些品牌借著智能家居的噱頭給產品定出了虛高的價格。一個智能模塊,很多還只是一個WiFi模塊,最多不過50元,但是附加到產品上,產品價格馬上成百上千地漲。
事實上,打算靠智能概念從消費者口袋里撈錢的想法本來就不可持續。
顯然,智能家居服務如何賺錢仍舊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家居安全似乎是大多數供應商有信心能夠進行收費的惟一服務。雖然說許多智能家居服務和應用將會使用戶進一步受益,但問題在于,要么是消費者不愿意為此付費(例如智能能源),要么是商業模式過于復雜,牽涉到價值鏈上的許多利益相關者以及一些需要進行考慮的社會問題(例如智能護理/健康)。服務提供商還需要與第三方企業(如保險、能源和醫療健康公司)進行合作來推動智能家居商業的發展,而這將花費不少時間。
海思LON3150IM系列LonWorks通信控制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