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智能”一詞可謂亮瞎了公眾的眼睛,也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可如今似乎市場并不買賬。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產品幾乎都打上了“智能”的標簽,就連很多不起眼的產品也被企業打上了“智能”的符號。但海思專家們觀察發現,很多的智能化產品僅僅是為智能而智能。事實上,一些所謂的智能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并不是一種智能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智力的挑戰,甚至是將簡單的操作方式復雜化了。還有一類產品則更為簡單,為了智能而在產品上增加幾個傳感器,然后再開發一個App,順便借用這個智能的概念抬高產品的銷售價格。這在海思專家們眼中感覺相當悲哀。
海思專家們認為,當前的智能產品幾乎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體驗,與我們所設想的應用場景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毫無疑問,萬物互聯是一個必然要到來的時代。因此,智能產業高速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經歷了幾年的發展,智能硬件產業在關鍵技術上的進展與創新遠遠滯后于市場的期待。
海思專家們認為產業界應該警惕的是,一些商家為了向用戶突出“智能”的價值,在營銷的過程中故意夸大了智能的特性。不論是成熟的技術還是嘗試性的技術,不論是常用的功能還是并沒有實際需求的噱頭,都在尋找以一種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表現方式來達到營銷的目的。這種行為從長遠的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對用戶其實是一種傷害。那么,面對當前智能產業的發展困境,海思人又是如何看待產業發展的機會呢?
宏觀上來說首先是產業鏈。由于產業鏈技術的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智能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不論是芯片、傳感器、電池、通信、顯示技術,還是云平臺、大數據等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投資價值。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將會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終端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而所有的這些智能硬件終端產品都離不開產業鏈技術的支持。而這不是一、二個企業所能完成的,需要靠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
其次是系統平臺。智能硬件的核心價值并不在硬件產品本身,而在于系統平臺。一方面系統平臺決定著智能硬件的二次挖掘價值;另一方面系統平臺是實現物聯網終端設備互聯、互通的一個基礎技術平臺。從目前全球情況來看,蘋果、谷歌、微軟、三星等都在布局屬于自己的智能化系統平臺,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嘗試,但從未來國家信息安全的層面來看,物聯網時代將會對國產化的系統平臺提出迫切需求。
再次是產品。盡管當前的智能硬件產品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整個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就意味著產品智能化的進程將不斷加快。在當前產業鏈的技術環境下要想獲得比較好的突破,并為自己建立相對的優勢,其中最關鍵的方法就是“聚焦”。如何聚焦在自身資源最為優勢的產品方向上,哪怕是只將一個產品打造成真正的智能化產品,都會帶給用戶良好的智能體驗。以海思為例,依靠現場總線智能網關、聯網型空調溫控器系列產品優越的性能,海思已逐步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極大的穩固了“Highsys”品牌的價值,在業界留下了良好的形象。這可以助力“Highsys”品牌的二次轉變,同時將這種單點的智能化優勢通過品牌的方式進行提煉并固化下來,借助于推廣與傳播,就能在消費者心目中成為專業化領域的標志。